展示柜货号:未知 很众人的“年度最佳小剧场”即将治愈回归
这是《每一件美妙的小事》第三次来到国家大剧院,初春时期,我们又能再一次见面。
《每一件美妙的小事》改编自英国编剧邓肯·马克米兰和乔尼·多纳霍的作品,中文版演出由青年编剧陈天然操刀改编,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、导演谢帅执导,本轮演出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二级演员贺坪呈现,以受抑郁症困扰的主人公为第一视角,细致演绎了主人公与患抑郁症的母亲及身边人的故事,真实再现了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况。
故事的主人公,有一张写着美妙小事的清单,这张清单开始于一罐黄桃罐头带给“我”的治愈,又通过“想让得了抑郁症的妈妈好起来”得以延续。
这张清单的开始、继续、中止和重启,伴随着我对妈妈从不解到理解的过程。它也书写着“我”对快乐和痛苦的感知,记录着“我”的挣扎与求生。
《每一件美妙的小事》并不是想就抑郁症的话题给出一个答案,而是提供一个视角——主人公经历过挣扎的痛苦,经历过未知的恐惧,经历过坚持的孤独,但找到了想要自愈的欲望与实现自愈的勇气。我们希望通过戏剧的能量,引起更多人对抑郁症的正视,不污名化心理疾病,理解抑郁症患者,关爱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,因为,“这没有什么丢脸的”。
一方舞台,一方天地,一个人,一部戏,纸短情长,嬉笑怒嗔。演员的爆发力在舞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曲终人散,还存回味。
小事依旧是让人又哭又笑,喜剧的内核是悲剧,用一种玩笑自述的方式讲述着抑郁症的经历,笑并哭着。
抑郁症家长的子女有10%的可能性患有抑郁症,仿佛是卡在嗓子里咽不下去的biangbiang面。在明明想要获得快乐的时候告诉你你不配,源自于对身边人的死亡产生自责,这种负罪感仿佛一个种子扎在心里。等着某个瞬间爆发,并且配以外强中干的愤怒:我比你更懂抑郁症!来掩藏自己的恐惧。
这就是剧场的魅力吧,走进剧院,体验剧本主演的人生。哭也好笑也罢,走出剧场,还是继续自己的生活。只能说希望所有心中住着“黑狗”的人们,能够直面它的存在、与它友好共存,开始自己的新生活。
【对身边人的死亡产生自责】这种负罪感持续这不断地,成为一种隐形的枷锁。不痛的时候也许会成一些人潜意识里的鼓励,但痛的时候整个人都被负罪感包裹其中。即使我并没有错但在那片海洋里不停挣扎的时候……那片海那么柔软,光就从海面上照下来,伸手却无法找到一个突破的呼吸口。
但能体会到痛才是真的活着吧,对回忆再产生新的记忆一次次重复,或许痛早就经过了这样的更新换代已经不是最初最单纯存在的意义。每一次这样的痛,越痛越是提醒着我要更好生活。
这剧太好哭了。其实前两年就被安利过,但是一直没吃安利,因为内心上不想去看一部会让人哭的剧。这次也是因为朋友去年安利加今年是贺坪的关系,所以决定尝试下。剧本本土化做得很好,对80后触动很大,一是因为回忆部分容易被代入,二是80后到现在这个年纪,能有太多的感同身受。不单单仅仅是在讲抑郁症,关于人生,关于生活,突然就会有那么一个点被触动,然后好像说不清原因一样开始哭,但又好像不是伤心的哭,像是单纯的一种情绪宣泄,结束后觉得很治愈。
喜欢结尾平和从容的讲述,感觉整个剧场都是温柔的,我能感受到‘我’不再难为自己了,重新看到了周围的爱意,开始又有了活力。
抑郁情绪群体/抑郁症患者不是躺平摆烂,其实也是被病魔选中的不幸者,而最可怕的是这是一个人的战场,孤立无援,除了自己,没人能拯救自己。希望抑郁症能被更多人了解。
《小事》的结构本来就很情绪蹦极,当然这种由欢乐瞬间切入压抑的状态本身很符合抑郁情绪的出现,这是我应激的另一个点。怎么在欢乐的散开之后让观众静下来,怎么让互动的观众按照预期去走,都是控场能力。
情绪爆发时来势汹汹,瞬间镇场不必说,都是贺坪擅长而且我一直很喜欢的东西。积攒时颤抖的手、焦躁地捏裤腿,还有不停地抓头发……看的我焦虑指数也跟着上升了。
临场处理都挺好的。他本来就喜剧天赋不错,用幽默化解一些小问题基本是信手拈来。是天赋。
细节、爆发、控场、临场,还是那句话,贺坪是一个很全面而且知道该怎么运用技巧和长处的好演员。
我是个普通人,拥有看似平凡的家庭、简单的工作,也从来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。我有一张清单,上面列举了每一件美好的小事。我记录下它们,因为我需要它们,这个故事将从我的童年开始说起,关于我和我身边的那些抑郁症的故事……
演出出品:上海话剧艺术中心、上海话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品人:张惠庆 总监制:田水 艺术总监:喻荣军 联合监制:何念 制作人:刘立 原著:邓肯·马克米兰 Duncan Macmillan [英国]、乔尼·多纳霍 Jonny Donahoe [英国] 中文版编剧:陈天然 导演:谢帅 副导演:翟博文 舞美设计:侯霄屹 灯光设计:陈璐 服化设计:徐丛婷 宣传照服化设计:朱晓星 音效设计:钱杰 技术设计:许金佳 道具设计:邵振东|舞台监督:薛晨 舞美制作监理:赵明|灯光设计助理:徐蝶 音效操作:王轶轩 道具操作:刘毅 剧务:王梦尧 灯光:张阿才 装置:郑刚 演员经理:俞晓 宣传经理:童可人 舞美经理:滕梓辰 海报及宣传照拍摄设计/剧照摄影:智芝在格物 特别鸣谢:李海浪、贺林
*剧中有一定展现抑郁症患者生活的情节,如您观演后产生应激反应,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。